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0届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2019年1月1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0届博士生论坛在人文楼10层高精尖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党委副书记蔡立庆老师,副院长郗戈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吉伟、王海军出席论坛,学院本硕博学生及校内外硕士生和博士生近百人参加论坛。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2018级博士研究生柯绍清主持。

    本届论坛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认识,增强研究生的时代使命感和学科责任感。自2018年12月发出征稿通知以来,本届论坛共征得学术论文100余篇,经有关专家严格评审,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的22篇论文在本次博士生论坛中获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代表学院向参与论坛的各位研究生表示欢迎,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师生表示感谢。她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现状、优势地位、人才培养和品牌科研活动,并着重介绍了博士生论坛的发展历史。她对与会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坚持追求真知,三是做到知行合一,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青春梦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老师宣读优秀论文名单。与会领导、专家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六位优秀论文作者分别就自己的参赛论文作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文娟作了题为《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双重向度及当代价值》的报告,认为马克思创新思想存在哲学向度与价值向度,两种向度的有机统一弥补了熊彼特及当代西方创新理论的缺陷,为中国与全球的创新发展提供方法指引。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巩瑞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为题,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突出体现的时间特质、本真特质、风格特质、空间特质。他认为这四个特质相互衔接、互连贯通,从不同维度和侧面刻画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特的精神面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柳宝军作了题为《议题·困境·对策: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研究》的报告,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应当增强系统谋划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整体合力。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包炜杰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和突破——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为题,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始终存在着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倾向,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经历了“政府放开市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约束政府”-“市场决定作用和政府更好作用”的阶段性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马玉婕作了题为《构建新型党群沟通机制的逻辑、价值与路径》的报告,认为党群沟通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提出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党群沟通机制对推进执政理念科学化、保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观音以《近代中国“半封建”的确立与特质》为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对近代中国之“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逐步明确的过程;指出“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要特质。

    郗戈教授、郑吉伟教授和王海军教授分别就学术汇报作了详细、中肯和全面的点评。他们在肯定文章价值和长处的同时,也针对性的指出其中的问题和待提升的空间,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郗戈教授认为论文在拓展研究视域、规范逻辑表达、提高结构严谨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间;郑吉伟教授在研究思路、语言表述方面提出建议;王海军教授则在概念界定、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方面提出建议。此外,三位教授还针对论文选题、结构逻辑、行文表达等方面与各位论文作者进行了积极互动。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是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之传统、特色和优势品牌之一,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论坛的宗旨是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相关前沿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推动研究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现并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学术性讨论,形成相关学术成果,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意识、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多年来,“论坛”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学科交融、科研探讨的平台,成为优秀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从1996年创设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40届。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