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志愿服务精神,点亮青春成长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宣讲团携手西什库小学开启思政育人新篇章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擘画发展蓝图。在神州大地上,无数志愿者正以躬身实践诠释着这份精神力量。202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与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小学联合打造的“思政课大讲堂”正式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苗润笛以《解码志愿服务精神,点亮青春之路》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启迪心灵的思政课。

    1.jpg

    解字溯源启思考

    “志字承载理想信念,愿字蕴含赤子初心。”苗润笛以汉字智慧拆解精神密码,引导学生理解“志愿”二字承载的精神内核。通过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理论阐释具象化为多彩画卷:红色象征炽热的奉献精神,黄色代表温暖的友爱情怀,绿色展现蓬勃的互助力量,蓝色昭示昂扬的进步追求。

    2.jpg

    身边故事见精神

    课堂通过播放B站UP主为希望小学孩子送温暖的纪实视频,将志愿服务精神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苗润笛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讲述校园“小雷锋”帮厨尊重劳动、环保积分践行绿色理念的温暖故事。从冬奥会AI造雪车的科技志愿,到蓝天救援队的凡人壮举,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的多元表达。

    3.jpg

    知行合一启新程

    “志愿服务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脚下的道路。”苗润笛讲师以哆啦A梦的动漫隐喻,引导学生在享受社会服务的同时,更要主动成为服务提供者。针对AI时代的新课题,强调科技工具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提出“机器助力服务,精神永驻人心”的思考。现场发布的“本周志愿微行动”指南——从餐盘回收到垃圾分类观察,五个实践模块让志愿服务精神落地生根。

    4.jpg

    薪火相传育新人

    志愿精神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活动尾声,西什库小学的孩子们许下服务承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宣讲团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创新理论宣讲形式,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的育人矩阵,让志愿服务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5.jpg

    这场跨越大学与小学的思政对话,既是一次理论宣讲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新时代公民教育课。随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行动力量,谱写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青春乐章。

01

2025-04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