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主题,23场宣讲!纸上得来终觉浅,博士生宣讲团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向青年传递党的声音!

    理论宣讲如何讲出“百姓味道”?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如何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用一场场启智润心的宣讲传递力量与希望。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依托“一马当先、独树一帜”学科人才优势,发挥6个学院24名讲师力量,打造66门精品课程,面向23个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宣讲,共18个主题,宣讲时长超过1000分钟,辐射线上线下近万名受众。宣讲团用真诚的语言和扎实的理论,将党的声音传递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耳旁,在一次次宣讲活动中凝聚思想共识,汇聚起“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青年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集聚人大力量,让党的理论在群众间“声声入耳”——从城乡融合到金融强国,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内涵

    我们讲生态文明,讲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

    4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衡以《全球战塑——同一个地球 同一场行动》为题,走进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讲述如何把握地球日的时代要求和价值。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阐释了“战塑”的合力的必然性和实践要求。

    1.jpg

    我们讲科技强国,讲如何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10月14日,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生刘亦洲以《如今上天又入海:新中国75年的科技变迁》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从延安窑洞中的“航空母舰”图片说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国科技建设的历程,指出中国科技经历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特点。他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国自主的科研教学体系,从国外接回以及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在全国掀起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高潮等大量例证,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落后的科技基础的努力,指出中国建立起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

    12月4日,商学院2024级博士生何茂栋以《用匠心助力“中国芯”——科技创新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阜外东社区居委会,阐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芯片制造领域,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如何联合日本、荷兰等国对中国进行封锁,在芯片设计及芯片制造上对中国进行限制。他指出,面对封锁,我们不能硬碰硬,进行科技硬脱钩;但更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集聚科技力量破解当前的困局。

    我们讲金融强国,讲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撑

    10月22日,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3级博士生林凯歌以《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强国”建设重要精神》为题,走进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讲解为何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任务。

    我们讲教育强国,讲如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1月18日,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廖阳欣以《劳以启智,动以润心》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他从“劳动能否启智?”以及“劳动能否润心?”两个问题出发,从“劳”字的由来入手,以甲骨文到简体的字体演变为基本逻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劳动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变,带领同学们探讨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详细阐述了劳动对个体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实践中。

    11月21日,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沈明辉以《教育强国兴邦本,人民满意映初心——让公平优质教育惠及千家万户》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团结社区居委会服务站,以近期改编自“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热播剧《山花烂漫时》切入,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考察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精神,解读了“公平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内涵,梳理了我国促进优质公平教育所取得的重要历史成就,探讨了构建促进公平优质教育的有效动力机制,分析了我们距离教育强国到底有多远、我们能为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做什么等问题,以典型故事案例以点带面。

    我们讲城乡融合发展,讲如何从“乡土中国”中寻找文化密码

    11月29日、12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刘宇璇以《从乡土中国看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密码》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阜外西社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百西社区,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阐释中国传统城乡关系,从“乡土中国”的深厚文化背景中寻找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密码。指出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彰显乡村的“乡村性”,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乡村和城市作出自由的选择,建设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点亮指路明灯,让理想永驻青年心间——从时代使命到挺膺担当,解读当代青年如何助力国家社会发展

    我们讲青年责任,讲如何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时代发展

    3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小智以《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一环——从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1级硕士三班党支部,重点阐述了2023年政府工作成就的根本来源,点明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两个确立”,并讲解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主要任务,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结合专业所学成为具有未来观念、科技素养、人文情怀的新质人才。

    我们讲教育新生态,讲如何成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7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博士生裴榕以《构建教育新生态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走进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教育局,从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出发,分析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智能时代下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阐述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新格局;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重塑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生态以及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我们讲青年担当,讲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7月10日、9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梁玮霖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为题,走进晋中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历史为轴,重点介绍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艰辛历程,并就新时代青年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业中挺膺担当分享自身的体会。

    9月9日,2023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生崔湘乡以《巴黎奥运耀全球,中国风采书华章》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她回顾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使同学们认识到本届巴黎奥运会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体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阳光、勇毅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从中国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年轻力量的崛起等角度,向同学们讲述巴黎奥运会上关于“超越”的中国故事,揭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的本质。

    树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从传统文化到国际传播,探讨文化软实力赋能时代发展的面向

    我们讲文化传承,讲如何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4月1日、7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小智以《清明节中的家国情怀》和《何以中国,以何中国——厚植家国情怀,回答时代之问》为题,走进北京市西什库小学、山西省成成中学、山西省高石庄乡,围绕“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展开论述,引导同学们主动将“小家”和“大家”联系在一起,把从“家”的层面上祭奠祖先升华到“国”的层面上缅怀先烈,用心体悟清明节折射出的家国情怀,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

    我们讲文化自信,讲如何筑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1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颜双喜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新华东社区,向社区党员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并重点讲解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工作重点以及社区党员何为等三方面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之所以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主要原因仍在于文化建设处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社区党员应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培育者和积极践行者,为推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讲文化传播,讲如何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国

    12月5日、12月16日,外国语学院2023级硕士生王济生以《胸怀天下,胜任未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国》为题,走进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东社区、西城区展览路街道露园社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国”,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为何”、“以何”、“如何”,分析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并论述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来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他倡导每个中国公民积极参与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激励青少年培养全球视野,成为能胸怀天下、胜任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讲文化创新,讲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12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生夏欣以《讲好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文兴街社区居委会,从文化自信的树立、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阐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部署要求及黑神话悟空、《三体》等文化出海的优秀案例,对如何讲好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进行了深度解析。

    锻造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从百年党史到人民至上,解读党的长期执政密码与青年责任

    我们讲百年党史,讲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

    3月28日,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3级博士生林凯歌以《读懂百年奋斗史,树立正确党史观》为题,走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他指出,正确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认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指导、运用和发展,只有坚持正确党史观,才能更好理解党的百年历史、传承党的百年智慧,学好用好百年党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历史智慧和理论养分。

    14.jpg

    我们讲进京赶考之路,讲如何理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精神

    6月8日、6月19日、7月8日、11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祁新尧以《新时代重走进京赶考之路》、《毛泽东时代为改革做了什么》为题,走进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德宝社区、朝阳区教委、西城区展览路街道黄瓜园社区,深入解读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转移进京时提出“赶考”的伟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毛泽东带领人民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我们讲“最大的政治”,讲如何学习好党的政治纪律

    6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梁玮霖以《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逻辑》为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他首先介绍了“最大的政治”的话语演变,重点立足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来龙去脉、理论内涵和伟大成就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政党逻辑。同时,结合党纪学习教育的背景,深刻阐明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回答了面对“最大的政治”青年何为的问题。

    我们讲“人民至上”,讲如何从新年贺词中汲取奋进力量

    12月23日,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沈明辉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思政大讲堂”,以《新年贺词里有什么?——研学新年贺词,激扬奋进力量》为题。讲座分为两部分,一是回顾历年贺词的整体脉络,了解新年贺词发表的政治传统、时间、形式、结构等,并以2024年新年贺词为例进行分析;二是围绕最高频词“人民”意味着什么,由此展开详细阐述,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层层剖析。本次宣讲通过回顾历年贺词,阐述“人民”二字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厚植家国情怀、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种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始终站在宣讲最前线,携手各大高校宣讲队伍,搭建高校宣讲经验分享、思想碰撞的“立交桥”,精心打磨每一场宣讲,完善每一个细节,让理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生硬知识,而是立足现实、顺应时代、贴近青年的鲜活力量。

    未来,博士生宣讲团的脚步不会停歇,肩负的使命愈加厚重,我们将会继续高擎信仰的火炬,传递真理的力量,讲好新时代的理论宣讲事业。

16

2025-02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