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骐骥观影·光影中的历史

    “骐骥观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志愿服务部“骐骥计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志愿服务部和文艺部联办。

    在活动中,通过欣赏优秀党史影片,同学们共忆峥嵘岁月,感受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厚植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共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在欣赏党史影片的同时开展“四史”教育,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壮阔历史、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此外,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活动亦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

    随着三期活动的顺利进行,本学年的骐骥观影也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往期的精彩碎片吧!

    图片

    第一期活动于2024年10月23日在教学二楼2115教室举办,共有41人报名参加,本期播放的影片是《行进中的中国光影 历史篇》。新世纪以来,许多导演将目光投向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上,以当今时代的理解重新解读历史事件,赋予观众启示与感悟。影片主要关注历史题材电影的发展,分析这些电影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播和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向观众传达历史知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第二期活动于2024年11月6日在教学二楼2119教室举办,共有33人报名参加,本次播放的影片是《横空出世》。该片带领观众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段历史,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角色,他们心怀对祖国的热爱,坚守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彰显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期活动于2025年3月19日在教学二楼2112教室举办,共有28人报名参加,本期观看的影片是《1950他们正年轻》。本纪录片通过采访不同军种、不同参战阶段的老兵,讲述投身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青年故事。在影片收录的26位老兵中,年纪最小的85岁,最大的98岁。通过他们的亲历讲述,引导观众回顾抗美援朝的历史,激发对先烈的缅怀、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珍视。

    在每一次观看影片后,同学们都深有感触,有对当年历史的追忆,还有对当代美好生活的珍惜。

    本次观影活动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光影》历史篇。该纪录片将《赤壁》《鸿门宴传奇》《忘得盛宴》《太平轮》《一九四二》等几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逐个解析了不同电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处理和把握,详细梳理了上述历史题材电影所反映的中国电影从讲好历史故事到探寻历史意义的深刻转变,体现出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不断进步和电影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这次观影活动使我接触到了该系列纪录片,未来我也会继续关注此系列中的其他篇章。 

    ——2021级本科生 杨子扬

    在西北荒凉的罗布泊,一群拥有雄心壮志的人完成着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当凝聚着血汗的原子弹上升的那一刻,他们的苦痛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一切的汗与泪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身处于21世纪的我们,在今天重温历史的艰辛与磨难,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先辈们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和敢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发扬这种精神,磨练这种意志,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接力棒,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奋斗!

    ——2022级本科生 朱净轩

    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通过志愿军老兵的回忆与叙述,带着我们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点点滴滴。透过那些文字与言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年轻的面庞,看到青春激昂下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磅礴朝气,看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前线、不惧战火的勇气与胆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跋山涉水。”今天,我们广大青年也应肩负时代责任,勇担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2级本科生 孙炜婷

    《横空出世》是一部展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电影,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被影片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所感动。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坚持不懈,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电影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斗的决心。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本科生 赵梓妤

    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的镜头里,98岁老兵颤抖的手正触碰泛黄的勋章,布满褶皱的脸庞在讲述枪林弹雨时突然泛起少年的光。这部用生命碎片拼成的史诗,让我看见历史课本里冰冷的"抗美援朝"四字背后,藏着多少滚烫的青春与破碎的月光。 26位耄耋老兵的口述中,凝固着那个时代的体温:文艺兵在炮火中为垂死战友唱《白毛女》,卫生员用最后绷带包扎伤员后自己血染雪地,通讯兵背着断腿的战友在冰河里爬行三昼夜。当98岁的任红举哽咽着说"战友的骨灰盒排满整个礼堂"时,那些消逝在异国雪原的年轻生命突然有了具体的面容。 2014年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与老兵们浑浊的泪水重叠。这部纪录片不是历史的复读机,而是将永恒的青春密码镌刻在民族记忆里——正是这些普通人用血肉之躯撞碎黑暗,才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在和平的晨曦中,轻轻擦拭历史的相框。

    ——2023级本科生 谭舸瑶

    这次观影活动聚焦于华语电影中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赤壁》《鸿门宴》选取重要历史时期展开宏大叙事,《王的盛宴》从老年刘邦的视角,回忆与现实交织,探讨历史如何书写的问题。通过本次观影活动,我认识到在创作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时,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应该追求艺术,在塑造人物突出特色的同时不能把人物符号化。我认为,电影可以把关注点聚焦于人性的展现,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而不是过分强调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才能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2024级本科生 刘子畅

    胶片可以修复,记忆却会风化。当老人们用方言讲述往事时,我听见了历史深处传来的潮汐声。这份集体记忆的传承,远比任何纪念碑更接近永恒。影片中,老兵们回忆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点滴,那些青春岁月里的战火与激情,交织成一段段令人动容的故事。他们的笑容、泪水与坚定,穿越时空,直击心灵。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英雄的致敬,他们用热血守护了国家,用生命换来如今的和平与安宁。作为新时代青年,当铭记历史,传承家国情怀,告慰先烈,不负韶华。

    ——2024级本科生 覃琳皓

    图片

    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本学年骐骥观影活动圆满落幕。通过集体观影与深度交流,我们不仅感受到光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荧幕中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既拓宽了认知边界,也收获了精神共鸣。让我们期待更多未来的观影活动,继续深入探索与学习!

28

2025-03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