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2025年10月14日,2025级硕士生1班党团支部开展“时代新人看中国”主题实践活动。40余位同学们在党支部书记孙亚楠和团支部书记王梦园的组织下,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党团联学践学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学习,引导同学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观内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肩负着传播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开展和平教育的使命。

展馆的基本陈列《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档案资料和珍贵文物,深刻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诗。同学们步入主题展区,沉浸式体验了那段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活动感想
2025级硕士生1班党员 刘城琳
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馆内详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有力地还原了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共同铸就了这场伟大的胜利。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的启示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5级硕士生1班党员 杨晨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一座庄严的回音壁,历史和现实共振于此。每一件展品都不是沉默的旧物,而是历史的证人——锈蚀的军刀诉说着暴力的真实,泛黄的家书承载着未竟的期盼,定格的影像仍在发出无声的呐喊。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每一位中华儿女用生命发出了最强音——“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伏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的叩问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又将由我们继续传递下去。让这回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激荡吧——“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2025级硕士生1班团员 李菲
站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的浮雕在阳光下格外厚重。馆内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步枪、定格着硝烟的老照片,将80年前的苦难与抗争具象地铺展在眼前。当看到遇难者名单墙时,心脏骤然紧缩——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生命。
80年过去,战火已远,但展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提醒: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走出展馆,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更觉这份温暖来之不易。作为后辈,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伤痛,更要扛起时代责任,让先辈用鲜血守护的家国,在我们手中愈发强盛。
2025级硕士生1班团员 钟颖欣
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展柜里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武器、定格苦难的照片,每一份史料都在诉说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其中,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四师女战士李敏的手抄歌曲集让我久久驻足。白布虽已泛黄,字迹却清晰有力,这让我想到服役时,班长也会在训练间隙带我们手抄、传唱军歌——从革命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的《强军战歌》,我们一笔一画认真抄录,放开歌喉高声唱响。原来,“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正是与前辈跨越时空的深切呼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子,我深知今日和平来之不易,唯有以史为鉴,脚踏实地治学践行,方能不负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盛世和平。



同学们深切感悟到,此次主题党团联学践学活动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必将把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忠诚担当、实干笃行的姿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