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厚植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引导青年党员以坚定信念践行初心使命,2023级博士生2党支部于立德楼511教室组织开展“观阅兵 促新篇”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支部书记菅泽华主持。

活动伊始,全体支部党员重温了202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阅兵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分列式视频再次吸引了与会同学的目光。
在“分享观看九三阅兵感悟”环节,支部党员结合自身观察与思考,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讨论,三个党小组派出代表分享了感悟,让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深度交融。
第一党小组的王浩然表示,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让我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加直观的体悟,增加了我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伟大抗战精神是什么?我认为,伟大抗战精神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个弱国,但是我们没有因为国力的弱小而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这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之一,对于“国家”概念的极端重视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国家意识是一切有“文化”的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共同理念。这是中国作为一个独特的政治文明体的内核之一。因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巩固中华文明共同体、传承和赓续中华文明的独特意义。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我一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第二党小组的段晋云认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透过文化记忆的理论棱镜审视九三阅兵,我深刻体会到这一国家仪式如何通过精心编排的象征符号与集体实践,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下政治认同的强大凝聚力量。九三阅兵的核心功能在于对“抗战胜利”这一关键历史节点的仪式性铭刻。受阅部队铿锵的步伐、庄严的礼炮、老兵方阵的出现,共同构成了一套可感知的记忆符号系统。它们并非简单重复历史,而是以具身化的展演,将“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的叙事植入集体情感结构,使抽象的历史结论转化为可共情的集体体验。这一过程有效强化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逻辑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仪式通过“胜利日”的定位,巧妙地将党的形象与“和平捍卫者”紧密勾连。装备展示环节在彰显国防力量的同时,反复强调其防御性与和平目的。这种呈现方式,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部分锚定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承诺上,有力回应了复杂国际语境下的身份建构需求,提升了党的和平形象。观礼群众的欢呼、媒体的同步叙事,共同完成了记忆的巩固与传播。这种全民参与的记忆建构,使党的历史贡献与和平理念超越了文本说教,成为鲜活的文化记忆,持续为政治认同提供深层情感支撑。这生动体现了文化记忆理论中“当下需求塑造历史回忆”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深刻实践智慧。
第三党小组的关慕尧认为,这次集体观看阅兵仪式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对战后和平秩序的执着追求,既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根植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科学研判世界大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大论断;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改变旧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面对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向世界展示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新图景。

活动最后,菅泽华进行总结。他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党员,身负学习研究、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身处理论武装的前沿阵地,更应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深厚的营养,更应带头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有三点思考与大家共勉:第一,要在对历史的深入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第二,要在家国情怀的深刻体悟中,砥砺强国之志。第三,要在时代重任的自觉担当中,展现青春之为。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